很多年前看到一個“老板讓倆員工買土豆”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故事。故事大概講的是,老板讓兩個新人去市場上看一下今天有沒有賣土豆的。
小李很快回來了,說:“只有一個農民拉著土豆在賣,我們要不要?”老板笑了笑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小王回來了,說:“今天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總共有40袋,每斤五毛五,土豆質量不錯,價格也很優惠。根據以往的經驗,這批土豆大概能支持我們一周的使用量。如果全部要的話,還能再優惠五分錢。我帶回來一個,您看看,這還有那個農民的電話!
當時看完之后,內心覺得小李做得好,應該向小李學習。但是好在哪里、怎么學習,卻不是很清楚。激動不過三天,之后就慢慢遺忘了。一次偶然的機會,和一個領導有工作交際。盡心盡力完成其交代的任務后,領導多次善意提醒,你不要總是當一個工具人,應該主動思考,站在我的角度,整體規劃好這個任務,考慮要全面。
事后回想一下,才幡然醒悟,不知不覺自己已經變成了當初的那個小李。
【職場工具人】
工作以后,大部分人在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慢慢活成了工具人。這里邊有教育、人性、工作等因素,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1+1=2,這種確定輸入和確定輸出的教育理念。至于1+1為什么等于2,能在哪些地方使用,在不同的場景中是否都通用?這類發散性思維很少被訓練。久而久之,我們就習慣了問什么答什么,按部就班地執行任務。
同時,人性本惰,大腦本就不喜歡思考這種未知的不確定性的事情,思考會耗費大腦大量的能量。除非為了生存或求偶,否則大腦都不愿意深入思考,大腦傾向于用更低成本更少耗能做出回應。只有見到美食、危險、帥哥美女時,大腦才會主動活躍起來,因為這類原始的刺激,直接決定了個體的生存繁衍。人性使然,工具人思維是常態,主動思考才是異態。
最后,我們的工作也時刻打磨著我們。公司的復雜化精細化,使得現在的工作越來越標準化模式化。公司需要的是一大批功能單一質量穩定的螺絲釘,組合起來維持公司的運轉,為減少對某一部件的依賴,減少系統的維護成本,公司會不斷拆解細化工作職責,以期達到缺誰都能運行,少個團隊也能快速彌合的狀態。
在這種環境下,我們被定向培養成對本職工作高度熟練,對其他工作不甚了解的人,這也促使了我們變成工具人。
淪為職場工具人是大部分打工人不幸的原罪:中年危機、空虛的忙碌、晉升停滯等,歸根結底就是自己不幸淪為了職場工具人,喪失了強有力的競爭力。標準化的工作流程,進一步減少發揮能力的機會,久而久之,你的能力不斷退化,最后變成一個只會執行流程的螺絲釘,隨著工齡的增加,你這顆螺絲釘的維護成本和代價越來越高,于是中年危機就出現了;一個更廉價更有活力的新螺絲釘被招了進來,于是你就失業了。
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也時刻影響著大部分人的命運。銀行柜員、電話客服這些之前穩定、誘人的崗位,當前已經被大量智能化設備替代;外賣員、司機、會計這類職業已經出現被AI技術替換的可能性。當技術進一步發展時,你所做的工作有多少能被智能化替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未來十幾年是否會面臨失業危機。
不幸的是,成為工具人后,很多人越來越習慣隨大流,不喜歡主動思考,討厭長遠規劃,懷揣著攢年限熬資歷晉升愿望度日。殊不知,職場本來就沒有一個穩定的線性的晉升路線。
這里蘊藏了很多套路和技巧,誰能把握機會快速勝出,誰就能在之后的道路上快人一步。誰能干出亮點成就,誰就能得到跳躍式發展。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年輕人超過前輩的原因。時代變了,那個按資歷排輩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懷抱著這種老舊思維,預測未來幾年幾十年的結果,注定是一塌糊涂。
更不幸的是,成為工具人后,很多人會通過尋求同事的認可和提升受歡迎程度來安撫自己內心的焦慮和不安。這種情況,使得自己害怕拒絕別人,恐懼表達自己不同想法。導致很多雜事麻煩事隨之而來,每天都很忙碌,卻又沒什么進步,缺乏學習時間。大量精力耗費在社交需求和尋求認可上,自身價值卻不斷貶值。最終,淪為被人人稱贊,卻又不被人人需要的好人。
【工具人的特征】
工具人不是咸魚,工具人是那種心有不甘卻又無從發力的人,他們心懷夢想,卻又不知道如何打破僵局。如果非要用魚來比喻,工具人就是那種被海浪推到沙灘上,游離在鮮魚和咸魚之間的掙扎魚。一面是大海,一面是陸地。躺平成為咸魚,心有不甘,向往大海,卻又不知道行動。掙扎成功獲得魚生第二春,暢游海洋世界,掙扎失敗躺在沙灘上仰望星空,空洞且絕望。
成為工具人通常有以下三個特征:
忙碌卻沒有長進
喜歡被動缺乏主動
喜歡安逸厭惡新環境
本文源自第六十八期《51測試天地》
《拒絕工具人,做一個有思想有規劃的測試人》一文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版權聲明:本文出自《51測試天地》第六十八期。51Testing軟件測試網及相關內容提供者擁有51testing.com內容的全部版權,未經明確的書面許可,任何人或單位不得對本網站內容復制、轉載或進行鏡像,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